古琴介紹,古琴,古稱琴、瑤琴、玉琴、七弦琴,中國古老的樂器

古琴介紹
古琴,古稱瑤琴玉琴七弦琴中國古老的樂器。古琴可分類為八音中的,或撥弦樂器。其音色深沉,餘音悠遠,深具東方文化特色。
古琴介紹,古琴教學



古琴歷史

古琴的創製來源並不清楚,傳說有伏羲造琴、神農造琴,但無考古支持。關於古琴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《詩經》,與古琴相似的最古實物是曾侯乙墓中的五弦琴()和十弦琴。五弦琴長度與現代古琴相仿,而十弦琴長度是現代古琴的一半,琴體較厚,琴面不平,無徽位。戰國中期和西漢則有比現代古琴短些的七弦琴出土。
按西方觀點來說,古琴是來自中國、世界上最古老的齊特琴弦樂器,並至少自商朝就已存在,鑒於出土的商朝卜骨上刻有字的甲骨文(為目前所知最古老的銘文)。學者博·拉文格林(Bo Lawergren)認為,它可能從像箜篌這種中東豎琴發展而來,而箜篌最早出土樣本是在新疆省且末縣,可追溯到前400-前200年。[1]許多學者表示它在周朝時期流行,而已知最古老的成文古琴指法樂譜可追溯到漢朝
東漢魏晉時期,有音樂家、音樂理論家蔡邕嵇康。據蔡邕著作《琴操》所述,現代古琴的型制於東漢晚期確定。蔡邕作有琴曲5首,合稱「蔡氏五弄」;又傳他曾用灶余焦木製成著名的「焦尾琴」。《胡笳十八拍》相傳為蔡邕女兒蔡琰作。嵇康流傳有琴曲4首,合稱「嵇氏四弄」,並著有《琴賦》、《聲無哀樂論》等著作。古琴曲《廣陵散》也在此時廣為流傳。
南北朝時期,出現了最早的文字譜,南朝隱士丘明留下了文字譜《碣石調·幽蘭》(現存唐代抄本)。
隋唐時期,開始出現專業的古琴家,如董庭蘭擅彈《胡笳》等曲,流傳作品有《頤真》。古琴製作在唐朝也有巨大的發展,並出現斫琴名家,如四川雷氏家族所斫的「九霄環佩」為傳世名琴,這些琴中有一些還可以彈奏。唐代出現減字譜,成為了記錄古琴音樂主要譜式。
自唐朝以來文人雅士將古琴尊為四藝之一,沈括將其描述為「九客」之一時,[2]古琴後來演變成與古代仕紳階層高度相關的一種樂器。[3]古琴也會成為某些繪畫藝術品中的特色,如在12世紀由宋徽宗本人所作《聽琴圖》小提琴音樂
宋元時期,古琴開始出現明確的流派傳承。第1個琴派浙派出現於南宋晚期,代表琴家有郭沔(作《瀟湘水雲》)等。現存最早的減字譜、琴歌《古怨》作者為南宋姜夔
明清時期,古琴流派紛呈,大量刊印琴譜,第1部琴譜《神奇秘譜》(朱權,1425年)保存了眾多古曲。
清朝後期,古琴藝術開始衰落。至1950年代,全國能琴者僅約百餘人。期間,在蘇州上海一帶成立的今虞琴社以及編印的《今虞》琴刊,為古琴的發展提供的新的機會和思路。
1950年代1960年代間,查阜西帶領的古琴調查小組在中國琴人聚集的地區進行了普查,並造訪多位琴人,收集文字及錄音資料,整理出版《存見古琴曲譜輯覽》、《琴曲集成》等參考資料,為古琴藝術的復興奠定了基礎。
此後古琴逐漸納入音樂專業教育體系,管平湖、查阜西、吳景略顧梅羹張子謙衛仲樂等在北京、上海等地研究、傳授古琴,古琴音樂得以走上復興之路。琴家們除了恢復古曲之外,也嘗試創作新曲。
2003年,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[4]


參考為基百科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買古琴停看聽-與學古琴的朋友分享

台北古琴班招生,學古琴成人班週六上午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