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代古琴斫接受CT掃描器檢查 製作工藝奧秘揭曉


古琴文化

 在醫院裏,CT掃描器主要給人做檢查,如果換作其他物品,可不可以?
  昨天,浙江省博物館的兩張國寶級唐代古琴“春雷秋籟”和“秋鴻”,躺在了全杭城最先進的CT掃描器上,來一次“全身透視”。短短30秒,3600張精確到每一毫米的切片圖像,曾被視為千古奧秘的唐代古琴斫(音“卓”)製作工藝,在現代科技之下,繳械投降。
  這個有趣的唐琴掃描試驗,實際上,是國家文化部的一個科技創新項目,名字就叫“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研究唐琴斫制工藝”。
  一張琴產生3600張切片圖像
  邵逸夫醫院放射科位於醫院二樓。因為白天CT掃描器要忙於接待病人,所以,唐代古琴的“透視”,被安排晚上7點後悄悄進行。
  為這兩把唐琴做檢查的德國西門子雙源CT掃描器,  在此之前,除了“人”,它的服務對象,還曾有過海豚等動物。
  唐代古琴是國寶級文物,全世界目前已知的大概有十幾張,浙江省博物館共有5張。
  在浙博工藝部主任范珮玲帶領下,浙江省博物館專家挑選了其中的“春雷秋籟”和“秋鴻”,來做一次CT檢查。
  放射科的張醫師早在房間裏等候,第一次為文物做CT,老師傅有些小興奮。
  接下來的程式,和平時一樣。“春雷秋籟”平躺在儀器上,隨著機器的啟動,平移掃描,然後是“秋鴻”。
  一張唐琴的掃描時間在30秒左右,“是為了清晰、精細。”張醫師說,平時給人做掃描,大約5至6秒就能完成。
  “和人比起來,給古琴做CT簡單多了,因為它不會動。”而平時,張醫師需要不斷地和檢查者強調,“屏住呼吸,不要動。”所以,這次檢查,對掃描器和醫生而言,都算是“小兒科”。
  360度,精確到每一毫米,一張1米多長的唐琴,最終產生了3600張切片圖像,而它保守了千年的奧秘,也被全部揭示。
  在這些數據基礎上,通過數字幾何處理,古琴三維曲面模型也將產生。
  困惑已久的問題,30秒裏有了解答
  “你看,這裡修補過了。”“這不就是傳說中的‘百衲琴’嗎?”隨著掃描完成,看著外屋電腦裏形成的圖像,專家們接連發出驚呼。古琴價格
  范珮玲和兩張唐琴朝夕相處那麼多年,第一次如此清晰地“看透”它們。困惑已久的問題,就在這短短的30秒裏,有了解答。
  圖像上,古琴看上去就像一個人,肉眼無法透視的“血管”、“內臟”,一覽無余。
  “顏色特別白特別反光的,是過去修補時滲透的漆。”范珮玲指著圖像,就像一個解釋病情的大夫。
  而那些看起來顏色比較深的,是木頭上的蛀洞,就好像病人的“病灶”。
  中國古琴藝術作為“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”之一,被看成東方音樂藝術的代表。
  唐琴代表了我國古琴斫制史的最高成就,是歷代琴家夢寐以求的珍品。但在此之前,博物館藏琴作為珍貴文物,不可能通過拆解來了解它的內部結構。但醫學上的CT掃描,使得“無損解剖”古琴成為可能。
  “很多工藝都被揭秘了。比如說,古琴琴腔一般由底板和面板兩塊板組合成,由竹釘連接。這次發現,‘秋鴻’是這樣,但‘春雷秋籟’則不是,它的面板、底板與側墻是分離的。” 范珮玲說。
  從截面圖像上看到,“春雷秋籟”在常規上下兩塊板的左右側面,還拼接了兩塊板,結構更為牢固。
  還有,“為了讓琴聲更松透,古人常把上面板截成小塊再拼接,這是古琴裏的一種複雜工藝,叫‘百衲琴’。但這次發現,‘秋鴻’的上面板是完整的,龍池、鳳沼(琴底的兩個孔眼)對應位置的面板處,卻挖了凹槽,填充了一小塊一小塊拼接的木頭。這樣特殊的‘百衲琴’工藝,保持了琴表面的牢固,卻又能做到發聲處的松透。”
  “古代制琴大師各自都有獨門秘技,知者甚少,年代久遠,工藝自然失傳,所以當今制琴工藝始終無法趕超古代。”
  范珮玲說,經過這樣清晰的透視,現代人就可以進行一模一樣的仿製,儘管音色並不一定完全相同,但做出類似效果完全可能。
  其實,用CT掃描器揭示文物奧秘早已有之,日本曾經用這種方法揭示古代樂器“尺八”的結構與工藝。
  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古琴也曾做過CT掃描,但當時只有掃描平面圖,沒有進行三維立體成像的處理,不能立體全面地反映全部結構。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買古琴停看聽-與學古琴的朋友分享

台北古琴班招生,學古琴成人班週六上午班